-
镇江六强企跻身全国制造业顶尖行列彰显招商引资成果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8年中期,全国工商联发布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江苏省镇江市六家企业入围,突显本市通过持续招商引资吸引和培育大型制造业企业取得的积极进展。镇江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多元化,此举有助于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是评价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和实力的权威指标。2018年该榜单的编制工作历时数月,通过公开数据分析和专家评审,确定了最终排名。榜单强调企业在制造业领域的综合表现,包括营收规模、技术创新和市场影响力。镇江企业的入围,反映了它们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突出贡献。作为江苏省核心城市,镇江依托自身产业链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为榜单的权威性提供坚实支撑。 二、镇江入围的六家企业均代表本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六家企业依次是江苏沃得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天工集团有限公司、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大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大全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江苏鼎胜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分布在机械设备、新材料和高新技术等关键领域,例如沃得机电专注于智能农业装备,天工集团深耕特种金属材料,而建华建材则引领绿色建筑产品研发。每家企业均拥有成熟的生产体系和创新研发平台,通过持续的产业升级,成为镇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镇江制造业的整体优势体现在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上。镇江作为长三角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聚焦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主导产业,这些入围企业恰好覆盖了这些前沿领域。例如鼎胜新能源材料在锂电池材料方面的研发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大全集团的电气设备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基础设施。企业的集体亮相不仅提升了镇江的城市品牌,还推动本地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集群。这促进了技术扩散和人才集聚,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了联动发展机遇,从而增强了制造业的整体韧性。 四、镇江市政府通过政策支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2018年期间,镇江市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包括减税降费、用地支持和创新补贴,重点吸引国内外制造业巨头来镇江设立生产基地。同时,政府注重培育本地企业,提供产学研合作平台,帮助这些入围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拓展市场渠道。招商引资成果具体体现在这些企业的迅速成长上,它们的成功不仅是企业自身努力的体现,更是地方政策导向下的整体经济布局优化的成果。 五、镇江入围企业的经济意义深远。这六家集体进入全国顶尖榜单,不仅彰显镇江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上升,还直接带动本地就业和GDP增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些企业占镇江工业总产值的重要份额,并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未来,镇江将继续依托招商引资战略,加强与全国平台的对接,培育更多隐形冠军企业,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提升全球竞争力。 综上所述,镇江在制造业发展路径上已迈出坚实一步。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本市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集群,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025-07-27
-
【镇江招商】镇江市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助力产业升级
镇江市通过强化政策引导与精准服务,在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新突破,年内新增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涵盖新能源、医疗器械、建筑工程等重点领域,为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一、多领域企业获省级技术中心认定 根据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18年度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名单,镇江市8家企业通过评审,包括力信能源科技、海兴光学等高新技术企业。此前,江苏广兴集团已通过建筑类专项认定,全年累计新增数量达9家。此次认定覆盖锂电研发、视光科技等前沿领域,体现镇江市产业结构多元化优势。 二、政策组合拳推动创新体系建设 镇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通过建立梯度培育机制,对申报企业实施“一企一策”辅导,重点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与成果转化效率。政策层面整合财税优惠、项目优先立项等支持措施,近三年累计协助企业争取省级专项经费超千万元。同步开展创新管理培训,参训企业技术负责人逾200人次,系统性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技术中心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截至2018年末,镇江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量升至97家,形成以国家级中心为引领、省级中心为骨干的创新网络。这些平台年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3.8%,带动相关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2%,在航空复合材料、智能电气等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瓶颈。 四、产研协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新增技术中心已与江苏大学等本地高校建立12个联合实验室,推动“光伏+储能”等6个产学研项目落地。海昌隐形眼镜等企业通过技术中心平台,实现产品良品率提升15%以上。镇江市明确将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扩容创新载体规模,目标三年内推动省级技术中心突破120家。
2025-07-27
-
【镇江招商】镇江市20家建安企业获专项扶持资金助力产业升级
镇江市通过设立建筑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持续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近日,当地住建部门公布最新资金分配方案,2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共享300万元扶持资金,涵盖优质工程奖、施工工法创新等领域,彰显政策对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支持。 一、专项资金持续赋能行业发展 自2013年起,镇江市每年安排300万元建筑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政策杠杆激发市场活力。公开信息显示,该政策实施以来,当地建筑业总产值保持稳健增长,合同额、利税等关键指标均实现同比提升。在专项资金引导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工程奖项及工法认证数十项,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二、扶持机制突出绩效导向 此次获得资金支持的20家企业,包括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均需满足产值贡献、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等多项评审标准。资金分配严格遵循"奖优扶强"原则,重点倾斜具有示范意义的优质工程项目和核心技术成果。例如,部分企业因承建项目获评国家优质工程奖、省扬子杯等奖项而获得奖励,体现政策对工程品质的严格要求。 三、产业生态链协同发展成效显现 专项资金政策有效带动建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数据显示,镇江市建筑业近年新签合同额突破千亿元,利税总额稳步增长。在装饰工程、房建工程等领域,多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部分施工工法已纳入省级技术推广目录。这种良性循环进一步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强化了当地建筑产业的集聚效应。 四、政策持续优化助推转型升级 住建部门表示,未来将动态调整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加大对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新兴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企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当前,镇江市正以专项资金为支点,推动建筑业与数字经济、低碳技术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27
-
【镇江招商】镇江侨务深化战略构建海外创新创业新生态
镇江市依托侨务资源优势,聚焦“五个深化”工程,系统推进海外人才、技术、资本高效对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双招双引的背景下,镇江正全力打造集成化侨胞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通过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激活侨务资源引擎。 一、深化资源整合布局全球网络 近年来,镇江市持续拓展海外联络渠道纵深。通过建设专业化海外招才引智联络点,累计与20余个国际专业社团建立人才合作机制,合作范围覆盖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系统性对接65个沿线国家侨社资源,同步新增5处海外人才联络站及5家海协友好社团。这一布局打破了传统单点对接模式,形成了覆盖重点区域的多维资源网络,为项目落地储备了系统性支撑。 二、打造全链条服务平台矩阵 依托年度华创会、跨境投资恳谈会等载体,镇江构建了“活动+平台+服务”三维体系。在第十届华创会筹备中增设创新项目路演专场,重点展示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技术成果;通过日本跨境投资合作恳谈会开辟东亚产业对接通道。平台建设突出三大功能:技术转移加速器搭建产学研转化桥梁;政策咨询中心提供法规税务专业指导;资本对接平台导入创投资源。针对重大意向项目,招商专班实施“全流程陪伴”机制,覆盖选址落地、政策匹配、人才引进等关键环节。 三、升级侨企服务生态体系 针对在镇侨资企业,推出转型升级专项支持计划:建立技术改造专家智库,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组织金融机构定制跨境结算、供应链金融产品;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本土企业与侨企协同创新。在民生服务方面,健全“一站式”涉侨事务办理通道,完善教育医疗配套服务。依托文化外宣工程,通过非遗海外巡展、城市形象推广等活动,持续提升国际文化认同度。 四、构建动态化资源涵养机制 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靶向引进”计划,动态更新涵盖科技专家、青年学者、企业家的分层次人才库。建立常态化线上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云路演”“云洽谈”破除时空壁垒。同步推进海外联络站功能升级,赋予其人才推荐、项目筛选前置职能。通过设立海外人才举荐奖励机制,激活民间外交网络活力。 五、融入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深度联动省级开放平台,在首届世界侨商峰会期间设立镇江专项推介板块,承接峰会溢出效应。结合江苏发展大会契机,重点对接生物医药、新能源领域侨商资源。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探索建立侨务资源共享池,推动跨区域技术转移转化。 镇江市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双重突破,将侨务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随着服务能级的持续提升,侨胞创新创业招引平台正成为驱动区域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力支撑。
2025-07-27
-
【镇江招商】江苏米业创新联合体镇江启航 23家单位共建技术生态
镇江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优质招商引资突破,成功吸引江苏大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落址。该联盟汇聚产业链核心力量,聚焦粮食全链条技术升级,致力于将镇江打造为长三角粮食科技创新枢纽。依托江苏高校研发资源与国有企业市场动能,联合体将系统推进智能仓储、绿色加工等环节革新,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一、产业协同平台应需而生 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江苏省于2017年夏季在镇江江苏科技大学启动粮食产业升级计划。面对消费升级与国际贸易竞争压力,全省亟需整合碎片化的技术创新资源。联盟应运而生,初期联合育种机构、智能装备企业、质检单位等多元主体,填补了产业衔接的机制空白。 二、技术攻坚锚定四个维度 成员单位分工覆盖全产业链条:在粮食收储环节重点研发温湿度智能调控系统,于苏北粮仓开展试点;加工环节主攻适度研磨技术,保留大米营养组分;消费端开发功能性米制品,拓展健康食品市场;质量管控环节建立区块链溯源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管。 三、创新引擎驱动效能跃升 联盟深度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在三个方向重点发力: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数字粮仓,将苏南储备库损耗率降低5个百分点;利用生物技术选育高抗性水稻品种,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通过新材料研发包装阻氧膜,延长鲜米货架期两周以上。其中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水稻重金属阻隔技术已纳入省级推广目录。 四、镇江枢纽辐射长三角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与沪宁产业带地理优势,联盟以镇江为核心构建"一小时协作圈"。重点联通南京高校科研资源、常州智能装备产能以及扬州仓储物流体系,形成技术转化快速通道。同步对接上海消费市场研究中心,建立需求反馈机制。 五、长效机制保障持续发展 建立"揭榜挂帅"攻关机制,由成员单位竞标产业共性难题。设立专项转化基金支持中试基地建设,在盐城、淮安等地布局成果推广示范区。每年发布产业技术路线图,动态调整研究方向,确保联盟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这一模式已吸引多家跨国粮企寻求合作。 该联盟的运作标志着江苏省粮食产业进入系统化创新阶段,其跨区域协作机制为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提供重要范本。通过技术共享与标准共建,联盟正加速推动江苏大米从产量优势向质量溢价跨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科技力量。
2025-07-27
-
【镇江招商】诺贝尔团队联袂镇江共建精准医疗高地
镇江新区近期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引进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合作项目。该新区依托战略规划积极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群,通过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领衔的团队达成协议,将共同建设专注于前沿医学研究的健康产业研究院及精准医疗服务平台。 一、国际权威科研资源深度嫁接区域产业 基于2022年镇江新区确立的“四群八链”现代产业体系中关于生命健康产业的战略规划,此次引进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团队在病原微生物研究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尤其在特定致病菌的临床诊断与根除治疗方面积累了突破性成果。研究院将落户镇江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该园区经过2021年至2023年的三期开发,已建成GMP标准厂房、公共实验室平台及专业化运营服务体系,具备承接国际高端医疗项目的硬件基础。 二、精准医疗平台聚焦高发性健康威胁 核心项目幽门螺杆菌(Hp)个性化精准医疗平台,针对我国该菌感染率超50%的公共卫生现状设计。平台将整合基因测序、耐药性分析及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建立超过200项临床指标的动态评估模型。通过跨国医疗协作机制,平台可对接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逾30家顶级医疗机构的诊疗数据库,为客户提供覆盖筛查、分型、用药到愈后管理的全周期服务。此模式在2023年已被纳入江苏省卫健委首批“精准医疗示范项目”库。 三、创新协同机制激活产业生态 研究院采用“双轨并行”运作模式:基础研究板块由国际团队主导核心技术攻坚,重点开展Hp菌株进化追踪、新型疫苗研发;临床转化板块则由镇江新区联合国内三甲医院共建试验基地,打通“科研-中试-临床”通路。同步落地的配套项目包括符合ISO15189标准的医学检验中心、国际医生执业培训基地及跨境医疗服务平台,形成产学研用闭环。该模式已被国家发改委2023年发布的《健康产业创新合作案例白皮书》列为典型范例。 四、区域引擎效应重构健康产业版图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镇江新区在生物医药领域实现从原料药生产向高附加值医疗服务的转型跨越。根据2022年江苏省科技厅产业规划显示,镇江板块重点承接上海都市圈医疗资源外溢,已累计引进48家创新型生物企业。本次合作将加速医疗大数据、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在本地企业的渗透应用,推动形成超百亿级产业集群。项目落成后预计每年可服务长三角地区患者10万人次,并为国内精准医疗行业标准制定提供技术参照体系。
2025-07-27
-
镇江市招商引资吸引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镇江市通过招商引资策略,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技术和资金资源,加速建设全市首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于2023年22日启动推进工作,标志着全省率先试点市级平台,以提升医疗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服务市民健康需求,增强区域创新发展动能。 一、项目定位与江苏省政策背景 2023年,镇江市在江苏省科技创新战略指导下,依托《江苏省“十四五”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展规划》,响应加速科研成果临床应用的号召。该政策旨在支持市级层面建设重点研究中心,作为省平台的前置培育站,帮助缓解慢性病负担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在心血管和血液病专科领域,镇江已积累临床经验和人才优势,符合这一方向。 二、启动现场推进工作细节 2023年22日上午,镇江市科技局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别召开全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期间,正式揭牌设立心血管病和血液病两个中心,标志着全省首次在市级层面启动此类项目。推进会通过演示现有医疗设施和团队成果,强调搭建临床研究平台的核心任务,包括整合医院资源、优化技术应用流程,为后续拓展至其他专科领域做准备。 三、研究中心功能与社会效益 该中心体系设计以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聚焦常见疾病如心血管和血液系统病症的临床解决方案。通过建设高标准实验室和患者数据库,推动多学科协作,使优质专科资源得以规模化,提升治疗效果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同时,该项目直接促进百姓健康福祉,例如缩短新药研发周期和提高疾病筛查效率,并为后续申请省级研究中心夯实基础,吸引更多产学研合作机会。 四、资金投入与地方承诺 镇江市在项目建设中分配专项资金支持,每中心整体投入规模显著,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体现地方政府对健康科技领域的坚定投资。这在镇江社会发展科技历程中,属于财政支持力度较高的专项之一,凸显优先保障民生健康的战略导向,弱化投资金额但强调其可持续性和对区域创新的带动作用。 五、未来拓展与行业影响 镇江计划以该中心为支点,扩大研究网络至更多疾病领域,如神经系统和代谢性疾病,并在2023-2025年期间,加强与高校及医疗机构的跨区域合作。这种模式预期吸引更多外部投资和技术人才加入,促进医疗器械和诊断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从而优化区域医疗体系,提升江苏省整体健康服务水平。
2025-07-27
-
镇江企业服务平台扩容助推招商引资发展
镇江市在提升区域营商环境方面再迈坚实步伐,借力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有效吸引外来投资并支持本地企业成长。通过在2018年成功认定一批市级示范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当地进一步夯实了服务企业生态体系,强化了对小微企业的精准扶持,这不仅优化了产业发展格局,还为持续扩大投资规模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一进展标志着镇江市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新成就,彰显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枢纽作用。 一、在2018年企业服务提升行动中,镇江市相关部门完成了年度示范平台和创业基地的评审与认定工作。此次工作覆盖了多个区县,包括扬中市等地,旨在遴选具有示范效应的公共服务载体。通过严格评估和多重筛选,最终新增了一批功能完备、运营规范的平台机构,这些平台涵盖技术创新、创业孵化等核心领域。认定过程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同,确保各主体在服务企业实践中体现高标准和高效率。 二、新添的平台单位在功能和能力上实现显著优化,为当地企业提供多元化支撑服务。这些平台聚焦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包括技术咨询、人才培训、资源共享等关键环节,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例如,科技型创业服务平台强化了数字化转型辅导,促进了资源高效配置;同时,平台机构加强了与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推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在服务小微经济中,平台优先配置公益性资源,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相关部门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持续推动服务效能升级,有力优化了营商环境。具体措施包括推进政府购买专业服务,引入市场优质资源向小微企业群体倾斜;这些举措鼓励平台单位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品牌建设和示范效应。在2018年实施过程中,镇江市进一步完善了对创新创业基地的扶持体系,确保了服务平台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贡献。这种政府市场协作模式不仅提升了服务供给质量,还增强了社会对镇江市投资的信心。 四、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扩容对招商引资产生积极连锁效应,驱动区域经济活力提升。通过提供一站式的企业成长护航,平台吸引了更多外部投资主体落户,包括新兴产业项目和创业型企业;这不仅加速了资本流入,还促进了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发展。在2018年的成果中,平台支撑下的招商引资显著提升了镇江市的经济韧性和创新生态,为企业营造了更优入驻和发展条件。未来,聚焦平台深化建设,将持续增强招商引资的磁场效应,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五、整体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里程碑式成果,展现了镇江市在支持企业上的坚定决心和长期策略。在2018年认定工作基础上,各级示范平台总数稳步增长,层级覆盖更加完善,为小企业创业构建了健康生态。未来规划将深化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持续挖掘平台潜力,确保服务网络覆盖更广企业和行业。通过这些努力,镇江市将进一步巩固企业服务平台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核心地位。
2025-07-27
-
【镇江招商】镇江与北体大深化战略协作推动体育产业升级
镇江市政府与北京体育大学在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智库建设、科研基地发展、体育产业规划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协作,通过资源共享与招商引资双向驱动,共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面赋能镇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该协议标志着政校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为区域体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政策协同构建发展新机制 本次合作紧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核心目标,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政策落地。镇江将依托北京体育大学国家级体育产业研究基地资源,联合制定《镇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重点打造体育产业政策实验室,针对体育装备制造升级、智慧体育场景应用等关键领域开展专项研究。合作方已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进行战略实施评估,确保"体育产业倍增计划"与北体大"双一流"学科建设形成深度联动。 二、产学研融合培育创新载体 双方共建的体育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投入实体化运作,首批启动运动康复技术转化平台、智能体育装备研发平台等四个重大项目。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重点推进运动医学临床转化中心落户镇江高新区,该项目已列入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库。合作将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实验室资源引入镇江,联合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预计每年联合培养硕士以上专业人才50名。在赛事经济领域,计划引入国际体育赛事管理认证体系(ISMCA),共同培育水上运动、山地户外等特色赛事IP。 三、产业链整合助力转型升级 根据战略协议布局,将组建镇江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编制体育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路线图。重点针对体育用品智能制造、运动健康服务等六大领域开展产业链招商。合作建立体育产业大数据中心,整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赛事评估系统与镇江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体育企业梯度培育精准施策。联合实施"体育+"融合发展工程,开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5条,打造体育康养示范基地3个,推动体育培训、场馆运营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双方共同设立体育产业创投基金,重点扶持智慧体育场景应用项目落地。 四、区域协同激活发展动能 合作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工作站,重点开展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研究。通过共建体育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实施"体育经理人"认证计划,每年联合举办产业峰会及招商推介活动。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联合制定社区体育设施配置标准,合作开发全民健身智慧服务平台。战略合作特别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引入国际体育环境评估体系(GEOS),在生态体育公园建设中应用低碳场馆技术标准。规划建设京镇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区,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样板。 五、长效协作夯实发展根基 双方建立战略合作督导评估机制,设置智库建设、产业孵化等6个专项工作组。合作制定《体育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重点实施体育文化遗产活化工程,联合开展体育非遗项目保护性开发。通过共建体育产业创新联盟,整合200余家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技术创新联合体。建立体育产业安全风险预警平台,覆盖赛事运营、场馆安全等全领域监管。该战略合作框架特别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度优化合作事项清单,确保资源高效配置与项目精准落地。
2025-07-27
-
【镇江招商】深化协作谱新章 苏陕携手促发展
镇江市政协调研团赴陕西渭南市进行深化协作考察交流与项目对接活动。此行聚焦东西部协作重点任务,实地考察地方发展现状,推动招商引资合作项目落地,并开展专项公益捐助,旨在巩固拓展两地协作成果,共同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 一、传承红色血脉弘扬奋斗精神 在,考察团一行怀着崇敬之情拜谒老一辈革命家陵园并敬献花篮,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历史功绩。随后参观了渭南市规划展示馆与地方博物馆,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城市发展蓝图与深厚历史文脉。这些活动强化了两地精神传承的纽带,为深化对口协作奠定了精神文化基础。 二、产业精准考察谋划深度合作 调研团重点考察了渭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实地走访了3D打印技术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在新能源项目现场,调研团深入厂房车间,详细了解产业规模和技术路线。通过对区域文化产业的系统调研,为镇江企业在渭南开展招商投资、产业转移提供了精准的方向参考和资源评估。 三、凝聚帮扶合力推动任务落实 在渭期间,调研团专程慰问首批援陕干部。现场听取工作组关于苏陕协作项目进展的全面汇报后,勉励全体成员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利用镇江产业资源优势,把协作协议细化为具体建设项目,切实帮助渭南补足发展短板,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聚焦民生需求爱心点亮乡村 在2024年举行的专项捐助仪式上,江苏企业定向捐赠公益资金,用于渭南市下辖两县的偏远山村便民桥建设。该慈善项目直接惠及山区数千名村民,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日常出行难题。捐赠方表示将持续关注桥梁工程进展,确保善款发挥最大民生效益。 此次交流活动,渭南市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全程参与考察对接。两地在经济、文化、民生领域的协作持续深化,双方共同表示将完善常态协作机制,在推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中贡献东西协作新典范。
2025-07-2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